「名城保护」历史建筑推介—通济桥及牌坊

信息来源:本网 发布时间:2023-06-25 17:17 分享至:

通济桥位于佛山市禅城区金鱼街南侧尽头,始建于明代,距今400多年,初为木桥,是佛山最早兴建的桥梁之一。通济桥在历史上经历多次重修(复建),复建后的通济桥长32米,宽9.9米,桥两端有抱鼓石,以祥云、蝙蝠和风车图案作为石饰;桥身栏板上雕刻着八仙过海时所执的神器;牌坊主体为青砖木构,石雕灰塑装饰精美。通济桥及牌坊于2022年被公布为佛山市第二批历史建筑。


1.png

通济牌坊正立面


2.png

通济桥侧立面

 

见证历史变迁

以前,居住在佛山洛水河南岸的村民要到北岸进行买卖,通济桥是必经之路。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,为了方便商品交易,深村霍氏家族捐钱修建通济桥,霍氏家族所经营的陶瓷、铸铁、木材、矿石等商品,都是从通济桥进出佛山。明朝天启六年(1626年),户部尚书李待问倡议重修桥梁,于翌年建成时取名“通济桥”,寓意“桥以通济名,必通而后有济也”;自此之后,通济桥成为佛山古八景之一——“村尾垂虹”。此后,佛山乡绅及近现代地方政府对通济桥的历次修建,均反映出通济桥在佛山人心中的特殊地位。


3.png

1928年的通济桥

行通济,无闭翳

“行通济,无闭翳”这句俗语是指到通济桥上走走,就能消除疾病、烦恼,得到幸福、安康。

佛山人把正月十五元宵看作是一年的结束,而正月十六为一年的开始,佛山人会在正月十六日举行“行通济”活动。1936年2月9日《越华报》所载的《犹言旧习“行通济”,郑掷肥鹅取兆头》一文中写道:

“每年正月十六日,佛山男女例有游“行通济”之举。八日届期,自晨至暮,迷信男女携儿带女过桥者甚众,俱绕道于尾窦方面转入庙前,再折返菜市返回桥头……附近乡人为点缀圣地计,在桥尾一带至行运社,及通济桥亭菜市方面,摆卖生菜、筷子等物者……其热闹情形不亚于临海庙云。”

牌坊上的一副对联亦生动记录了当年人们“行通济”的盛况。

上联: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;

下联:济万人之往来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。

以前“行通济”民俗活动流程是这样的:桥头买生菜、筷子等物品——观音庙里扯灯带——提生菜包过桥——桥上硬币掷石龟——桥尾烧香拜社公。如今,“行通济”民俗活动演变成提风车或生菜包过桥,还增加了捐款献爱心活动。“行通济”至今已延续400多年,成为了佛山文化的一张名片,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参加,影响力遍及珠三角和港澳地区。


4.png

“行通济”的盛况


“行通济”体现了岭南民俗、广府文化和祈福文化,经佛山市政府的全力维持和推崇,成为佛山人民共同的文化盛事和积极向上的民俗。“行通济”活动对建设文化名城,打造城市文化名片,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。


关联稿件:
相关附件: